医疗科技成官僚内窥镜 美国有无潜力股?|蓝血工厂
英国的「蓝血」学府剑桥,其教学医院Addenbrooke’s,最近上演一幕近乎科幻的医疗剧。主角是八十岁阿伯Roger Jackson。肝癌,换着旧时,此等年纪动刀,风险不小。
但今日英国佬玩新嘢,一部叫Histotripsy的无创「声波刀」,不用麻醉,不用开刀,半小时完事。阿伯翌日精神奕奕出院,回家含饴弄孙。此乃全欧洲NHS首次「非临床试验」应用。
这部「神机」,从何而来?香港读者应觉似曾相识。名字,不提了。这位慈善家,全球布局,剑桥只是其中一站。英国人,要多谢香港富豪的远见。
英国佬的政治触觉,从不落后。卫生大臣Wes Streeting马上高调「领功」,宣称要为NHS「劈开繁文缛节」(slashing red tape),拥抱创新。
英国佬今次不是口惠而实不至。他们搞DNA标记取代传统活检,也是动真格。为何?时不我与。英国脱欧后,NHS千疮百孔,他们不是「勇」,而是「饿」,饿到要变革,饿到要「执生」(adapt and survive)。
这就来到全剧最讽刺的戏肉。捐赠者的远见,当然不止于剑桥,新加坡亦有份。但看官记否,谁最先拿到这部神机?是香港。
香港的医疗新闻亦报,过去一年做了168单,当中不少还是金主支持的「临床试验」。数字亮丽,交了功课。
但这不是斗快交功课的游戏。这168单背后,过程有几「论尽」(clumsy),有几多关卡,你知,我知,行内人更知。重点是,英国阿伯做的是「常规治疗」,香港的个案,大部分却是在「试验」框架内打转。
英国卫生大臣敢高呼「slashing red tape」;在另一个小城市,承认有 「red tape」要「slash」,岂非自揭疮疤,承认体制僵化?此城今日之风气,不便多谈。
这部仪器,无意中成为一面「照妖镜」,对全球不同医疗体制,进行了一次残酷的压力测试。
英国NHS虽是出名的官僚巨兽(behemoth),但其体系内,竟然预留了一个叫 IDAP(创新设备取用通道)的机制。这条「快线」,容许在「临床需求未满足」 (unmet clinical need)的前提下,为创新科技开绿灯。
换言之,英国的官僚,是「容许执生」的官僚。
香港不缺人才。开刀的顶尖外科医生,如港大陈教授(Albert Chan)、中大竺教授(Kenneth Chok),皆乐意拥抱新技术。阻力,显然不在前线的袍甲之内,而在更高更远的殿堂之上。
当「救人嘅效率」与「程序嘅完美」放在天秤两端,体系选择了哪一边,这面「照妖镜」,已经照得一清二楚。
治癌医疗仪器背后的HistoSonics尚未上市,但投资者阵容星光熠熠,有Jeff Bezos、Peter Theil加持。
ISRG真正印钞是手术
另一边厢,美股市场亦有一只ISRG。
这间公司玩的,是最高阶的「剃刀与刀片」 (razor and blade)商业模式。卖机只是第一步,真正印钞的是后续的手术。全球手术量年增20%,其专用的仪器和配件收入(占总营收六成以上)就跟着增长20%。这才是「经常性收入」(Recurring Revenue)的精髓。
ISRG的现金流强悍到何种地步?强悍到一面疯狂砸钱搞研发,一面斥资近20亿美金回购自家股票。管理层用真金白银告诉市场,把钱放在甚么地方,回报最好。
蓝血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