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國際
2025-11-28 03:12:02

大埔宏福苑五級火|2017倫敦住宅大火類同 專家分析細說應變知識

大埔宏福苑五級火目前造成44死、279人失蹤。這場大火令人不禁想起英國倫敦2017年的「格蘭菲塔」(Grenfell Tower)火警,當時這棟有逾40年歷史、樓高27層的住宅大樓外牆覆蓋了易燃鋁板,燒了整整2天,72人遇難。

 

2017倫敦住宅Grenfell Tower大火。 美聯社

 

「格蘭菲塔」位於倫敦西部,曾是密集式住宅,共有127戶住家、約600名住戶,住客多為中低收入者及年長者。大樓在2015至2016年進行外牆翻新時,使用大批易燃鋁板作為隔熱層。2017年6月14日,凌晨時分電線走火引燃火苗,鋁板外牆迅速起火,並因板材與建物間空隙形成的「煙囪效應」,火勢迅速擴散。消防隊雖在24小時內宣布「火勢受控」,但大火整整燒了超過兩天才完全熄滅,72人因此喪命。

 

英國事後調查發現,大樓維修公司、地方政府及鋁板廠商等多方疏失是火災主因。此外,當局對消防隊當時的延遲疏散決策提出批評,認為錯誤判斷令悲劇加重。根據英國建物規定,防火設計應能支撐住戶等待救援,但這場火勢的猛烈程度已超出規範設計的預期。格蘭菲塔後被拆除,原址計劃建紀念碑以悼念罹難者。

 

專家分析細說應變知識

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台27日專訪台灣消防領域專家、前消防署組長林金宏,遂分析包含2017倫敦大火相似之處、起火特性、延燒原因與高樓救災困難,並指出民眾自保的關鍵盲點。

 

林金宏表示,此次火勢最特殊之處,是「外牆失控燃燒」。他指出,事件在形式上與2017年造成重大傷亡的倫敦高樓大火有相似之處,倫敦大火當時是從廚房燒起來,燒到外牆的保溫材,所以造成它整個外牆燒起來。「兩者都是外牆先起火,並沿外牆迅速向上蔓延」。不同的是,倫敦僅燒毀一棟建物,而香港此次延燒到多棟,影響更大。

 

被問到「為何香港會燒到多棟大樓」,他推測主要因素與風勢有關。高樓間本身風強,火沿外牆施工區、竹製鷹架和防護網擴散的速度會更快。此外,外牆燃燒時掉落物也可能在下層引發新的火源,加速火勢擴大。

 

針對有消防員不幸殉職,他表示,消防員在高風險火場最常見的致命因素,包括建物坍塌壓傷、逃生路線被阻斷,以及在濃煙中迷失方向、氣瓶耗盡等,「細節仍需等官方調查釐清」。

 

談到高樓火災為何更難控制,他指出,高樓救災耗費的人力明顯較多,且風勢強、火易往上竄,加上救災設備如雲梯車有限,使高樓救災本質上比低層困難得多。他建議,未來高樓救災可更多仰賴無人機作為輔助,以彌補現有設備的限制。

 

關於現場消防設備是否啟動,他認為關鍵在於火是「由外往內」燒。他指出,室內消防灑水系統主要設計用來處理室內初期火災,外牆大面積燃燒時,它的效用會大幅下降。

 

至於火災調查需要多久,他舉例,倫敦高樓大火調查第一版報告就耗費近兩年;香港歷史上的嘉利大廈大火調查也花了至少半年。「若要釐清十多名罹難者的所有致命環節,勢必需要大量時間與人力。」

 

民眾火場求生知識

談到現場最關鍵的應急策略,專家認為首要是「疏散民眾」並「控制逃生路徑的火勢」,而不是在第一時間嘗試撲滅外牆大火。他強調,救災指揮應優先確保民眾能逃離現場。

 

他也提醒,一般民眾在高樓內遇到大火,更該具備正確的火場判斷能力,但目前大眾對「濃煙危險程度」、警報聲辨識與消防設備功能了解仍不足。他呼籲政府與社會必須強化火災應變知識教育,而居民也應主動確認自家建物消防設備是否正常、警報聲是否辨識清楚。

 

針對外界討論「摸門把是否能判斷外面是否安全」,他澄清這是一個常見誤解。「濃煙與高溫會先往上方累積,所以應觸摸門板上方與上方門縫,而不是只摸門把。」他強調,「門把不燙,不代表外面安全」。

 

專家最後表示,在現場資訊有限、警報系統失效、外牆大火迅速蔓延等情況下,民眾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資訊並及早疏散。「如果你看到外面火勢明顯、樓梯間沒有煙,我會建議立刻撤離。」但他也坦言,許多民眾平時不了解消防裝置、警報聲或逃生判斷,往往在真正發生火災時錯失關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