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失业率3.9%创近三年新高 学者分析:经济转型与滴漏效应减弱成关键
本港最新失业率攀升至3.9%,创近3年新高,失业人数增加约4600人;就业不足人数亦由59,400人上升至60,000人,增加约600人。学者分析,此现象与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市民与旅客消费模式改变有关,建议应加强经济活动,并提升劳工技能以协助转型。
浸会大学会计、经济及金融学系副教授麦萃才今(22日)在电台节目表示,失业率升至3.9%,创近3年高位,主要受到经济转型影响,包括国际政治环境与经济表现未如理想,波及多个行业。此外,市民消费模式近年发生转变,对零售及饮食业带来压力;同时,旅客消费习惯亦由以往大量购物,转为深度文化旅游,购物支出减少,进一步影响本地相关行业营运。
转型过程中部分行业需调整营运模式
麦萃才解释,近年楼价下跌,导致私人发展商推盘意欲减弱,建筑速度放缓,部分从业员因而面临就业困难,反映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而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部分行业需调整营运模式,若从业员未能配合市场需求,可能面临离职压力,造成某些行业就业情况较差的观感。
相关新闻:
本港最新失业率升至3.9%高于预期 建造业升幅较明显达7.2% 逾15.5万人无工开
55至59岁失业率飙升 与输入外劳有关?劳福局:外劳占总劳动人口不足1%
消费意愿减削弱「滴漏效应」
他进一步解释,「滴漏效应」以往依赖高收入阶层消费带动下层经济活动,但现时香港人口年龄中位数逾40岁,许多人倾向储蓄或再投资,为子女教育或退休作准备,消费意愿减弱,削弱「滴漏效应」。
麦萃才提到,政府早前公布的本地生产总值(GDP)数据显示,上半年经济增长为3.1%,处于全年预测2%至3%的上限,反映经济仍有增长。回顾过去十年,本港最低失业率约为2.7%至2.8%,与现时3.9%相差约1个百分点,差距不算显著。以本港约380万就业人口计算,增1%失业率相当于约3万多人。
麦萃才认为,经济转型为常态,关键在于怎么协助失业者重返职场,方法之一是加强经济活动,创造新兴行业与职位,并为失业人士提供技能提升、再培训及实习机会,协助他们转行。
料冬季节日多可望带动本地消费市场
对于摩根士丹利报告预测本港的失业率年底或突破4%。麦萃才表示,第四季通常为消费旺季,除国庆黄金周外,多项大型活动将吸引旅客访港,加上冬季节日众多,可望带动本地消费市场,平衡失业率上升压力,甚至略为改善。
至于楼价方面,他指,过去几个月成交稳步上升,库存减少,楼价进一步下跌空间有限,楼价指数暂时已见底。以往市场以用家主导,现时全面「撤辣」后,加上美国可能进一步减息,预期将吸引海外买家、投资者及投机者入市,补充本地需求。
中小企总商会会长:失业率与过往相比属平稳数字
中小企业总商会会长黎卓斌在同一节目表示,目前的数字虽然短期令人担忧,但若跟过去二十多年的数据比较,由1998年至2007年的十年间,失业率平均为5.7%;而2008年至2017年则为3.6%,现时失业率3.9%是较平稳的数字。
黎卓斌又称,留意到现时本港楼市有初步回稳迹象,今年已有约千亿资金流入,以及约18万回流人才,这些因素将会为住屋市场带来实际需求,长远有助稳定地产,带动建造业的发展。他预期,短期阵痛或会持续,但相信明年市况会逐步改善,建造业失业率会平稳向上。
他认为,除传统行业,香港经济正经历重要的结构转型,尤其是在应用科技、人工智能(AI)及电子商贸等领域,带动一部分的增长。他亦承认,部分传统工种如市场推广等,或会因AI的应用而出现人力需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