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2025-10-11 21:54:22

「桦加沙」袭港期间 渠务署首应用「淼立识」识别高风险水浸地区作应对

发展局局长宁汉豪表示,面对极端天气越趋频繁,发展局积极推动工务部门更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当中包括水浸风险,务求做到「超前准备、加强预警、果断应急、迅速复原」,为香港建构多层防洪保护网。

宁汉豪在网志指,发展局在极端天气情况下会启动紧急应变系统,整合、统筹及灵活调配各工务部门承建商的资源,包括人员、机械及装备。发展局汇集的工务部门承建商数目已由2023年的43个增至现时近70个,涉及人员达1,300人。充足的人力与设备可确保在紧急情况下,部门有足够资源迅速处理各项应变和善后复原工作。而在每一次威胁香港的暴雨或台风来临前及过后,发展局均会统筹有关部门展开新一轮针对性巡查及后续行动。

莫永昌表示,「桦加沙」袭港期间,渠务署首次应用「淼立识」系统作出水浸风险评估,作出针对性应对安排。宁汉豪网志图片

 

莫永昌(中)表示,每当恶劣天气(例如热带气旋)来临前,部门管理层均会召开紧急应变会议,制订应对策略。宁汉豪网志图片

 

渠务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及民政事务总署上月举行联合记者会,讲解超强台风「桦加沙」可能引致的水浸风险及相关应对措施。宁汉豪网志图片

 

在通渠前须先做好准备工夫,包括打开渠盖前先放置气体监测器和告示牌。宁汉豪网志图片

 

渠务署今年初引入强力排水机械人,包括「龙吸水」(图示)和「小禹」系列,加强处理水浸能力。宁汉豪网志图片

 

紧急应变队伍与强力排水机械人「小禹」系列于9月24日在大澳进行排水工作。宁汉豪网志图片

 

辨识240个容易淤塞地点提前清渠

渠务署署长莫永昌表示,早前超强台风「桦加沙」袭港期间,渠务署首次应用部门自主研发的「淼立识」系统作出水浸风险评估,系统透过水力模型计算各区降雨,再配合天文台数据分析,以识别较高水浸风险的地区,从而作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包括安装挡水板,及早派遣排水机械人驻守,以及提供大量沙包予有需要的市民。署方近年亦使用临时充水式挡水坝,可按需要屈曲并加高,适合在不同地点协助防洪工作。

渠务署已辨识全港约240个容易淤塞地点,当收到香港天文台预警,便会派出紧急应变队伍预先进行「及时清渠」。今年更将紧急应变队伍增加至200队,以加强应变能力。

引入「龙吸水」和「小禹」系列 加强处理水浸能力

渠务署于今年初引入强力排水机械人,包括「龙吸水」和「小禹」系列,加强处理水浸能力。强力排水机械人早在暴雨前已分布在各区应急运作基地候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出动。今年4月至今,排水机械人已累计出动超过2,600小时,协助处理水浸个案。它们又会按水浸情况严重性及地形环境以派遣合适的机械人,以「龙吸水」为例,其最高排水量达到每小时800立方米,相当于三分之一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而其履带设计更可应对楼梯和斜坡等复杂地形。

至于积水如何排放则有赖同事的专业判断,根据现场环境确认适合的排放位,再由机械人将积水由水浸位置抽送至位处高位及容量较大的排水系统进行排放。而「小禹一号」则具备水陆两用功能,甚至可浮于水面操作。

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宁汉豪表示,渠务署会持续提升本港整体防洪能力,发展局亦会加强促进跨部门协作,使香港成为具防洪韧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