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2025-09-28 09:24:00

垃圾收费暂缓︱市民冀保护地球坚持回收 环运会:教育是推动减废关键

「绿在区区」现有800多个公共回收物收集点,接收废纸、金属、塑胶、玻璃容器、充电池、悭电胆及光管、四电一脑、小型电器和纸包饮品盒。翻查资料,去年「绿在区区」到访人次约1,270万,较2023年增加约8成。

环保协进会总干事邱荣光表示,全港「绿在区区」使用人流持续增长,市民心态和行动上亦支持回收,「他们愿意经常花时间,将家里可回收的东西洁净及分类。甚至乎纸张上面的胶纸都会先撕掉,然后才拿来回收。」他补充,「绿在区区」也担当着教育角色,「平日都有很多学生参观,学习回收。甚至我们有很多暑期实习生,停留两三周,学习如何进行前线回收工作。」

环保协进会总干事邱荣光表示,全港「绿在区区」使用人流持续增长,市民心态和行动上亦支持回收。

 

环境运动委员会主席郭美珩(左)认为,教育及便利回收设施,是推动减废的关键。

 

市民霍先生认为,政府在各区设回收点,有助提升回收意欲。

 

市民程女士指,废物回收是市民责任,可以保护地球。

 

「绿在大埔墟」有不少市民前来提交回收物。

 

市民:废物回收是责任 应该要做

昨日在「绿在大埔墟」,有不少市民前来提交回收物。市民霍先生表示,有时会到「绿在区区」回收旧电器,认为政府在各区设回收点,有助提升回收意欲,「反正用不着,就拿来回收。以前可能扔在垃圾房,现在我觉得这里方便,都放心他们会处理得好一点。」他称,回收动机是希望不要浪费,并非为储积分换礼品。

市民程女士每周到「绿在区区」回收家中储起的胶樽及纸皮,她表示即使垃圾收费暂缓,也不影响个人回收习惯,「废物回收可以保护地球。我觉得是市民责任,应该要做,为了大家好。」

环境运动委员会主席郭美珩认为,教育及便利回收设施,是推动减废的关键,「相对一些强制性收费,鼓励性、教育性措施,可更长远改变市民行为。」她指,环境运动委员会多年来与环保署紧密合作,推动减废回收2.0、碳中和宣传运动、大型活动可重用餐具借用服务等多项减废回收计划,成效理想,「我们慢慢培养到市民的回收文化及习惯,这些正正是帮助我们长远减废的重要工具。」

记者:萧博禧

摄影:苏正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