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2025-09-24 18:25:32

每日雜誌‧人物誌|走入社區推動即棄電池回收 張秀虹願為未來走遠路

即棄電池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你是否曾想過,用完後應如何妥善處理?許多人把即棄電池當成「垃圾」隨手棄置,卻鮮有意識到其有毒成分對生態及人類健康的長遠影響。近期,政府回覆查詢時表示,不再將即棄電池列為化學廢料,有望降低回收門檻,民間回收計劃的發起人張秀虹(Royce)卻提醒,這只是起點,當局應正視電池毒性問題。兩年前,她以自由工作者身份發起回收計劃,集合專業力量與社區參與,為本地即棄電池的回收困境尋找突破口。計劃至今已回收逾2公噸電池,她希望透過公民自發參與,喚起社會對妥善回收的關注。

計劃成立至今已回收超過2公噸即棄電池。 受訪者提供

 

Royce表示,收集所得的即棄電池,會交由電池下游商送到出口韓國的電池回收廠處理。

 

Royce並非一開始就關注環保議題,直至數年前,她在元朗與關注環保的朋友生活,才慢慢接觸到環保分類與環境污染的知識。真正啟發她踏出行動的,是2022年發生的一件小事。當時Royce在「綠在區區」兼職,一名中年女士帶來2公斤即棄電池回收,說儲了好多年,很開心找到地方回收,結果卻回收不了。對方的失望深深觸動了她,也讓她意識到社會有回收即棄電池的需求。

連結專業人士推動計劃

於是,她開始四處查詢、研究相關政策。經過數月籌備,她在2023年2月正式將理念付諸實踐,「即棄電池回收計劃」應運而生。她憶述,最初是孤軍作戰,後來才陸續有專業人士加入,包括環保、工程、生物化學等領域。惟她坦言,不少成員需兼顧全職工作,投入的時間有限,團隊的流動性亦較大。她形容自己像團隊的「連接點」,負責與各方專才聯絡,把不同的想法串連起來。透過成員引薦,她更結識多位大學教授,希望推動與學術界的合作。

文化藝術跨界聯乘突破盲點

然而,推動計劃的過程並不順利。有學者潑冷水,認為沒有盈利空間,資金也始終是一道難以迴避的關卡。Royce曾兩度申請政府資助,卻均告失敗,「我無法告訴別人即棄電池的回報是多少。」儘管如此,她並未因此而動搖,「習慣了做倡議的人都知道,推動一個議題是很難。」

為了喚起社會關注及推動政策改變,Royce近年積極嘗試不同方式推廣即棄電池回收。前年,她在牛棚藝術村舉辦「重金屬電池藝術裝置展」;去年則策劃中文兒童故事創作比賽,反應超乎預期,不僅吸引多間中學參與,回收數量更一度暴增4至5倍,甚至令合作的中游公司「應接不暇」。她打算將作品整理成電子繪本,放上電商平台或公共圖書館,成為校園教育資源。

Royce到大學講解現時即棄電池回收的情況,以及分享電池處理的方向。 受訪者提供

 

Royce前年在牛棚藝術村舉辦「重金屬電池藝術裝置展」。 受訪者提供

 

一腔熱誠投身環保工作的Royce,第一份工作卻與此毫無關係。「我以前讀媒體及文化研究,很喜歡多媒體,像話劇、戲劇,我都很有興趣。」Royce說,大專畢業後,曾報考香港演藝學院的編劇導演課程,可惜未能成功,但這並沒有澆熄她對媒體與創作的熱情,加入一間宗教電視台擔任節目製作人員。

當時,她負責數個項目,工作強度驚人,經常需要通宵工作。有一次,她從小巴下車時,發現雙腳已失去力氣,驚覺身體已亮起紅燈。最終,她選擇了辭職,讓自己有機會喘息,重新思考人生的方向,陸續在社區中心和青少年中心工作。

這段經歷讓她發現自己其實更喜歡與人相處,尤其是服務基層群體。在30歲左右,她決定修讀社工課程,正式踏入社福界。求學期間,她接觸到農業、勞工與社區經濟等議題,「我的思維開始有了倡議的意識。」她其後加入一間社福機構,專注土瓜灣的社區工作。她記得,曾為一位視力有問題的街坊四處奔走、搜集資訊,最終幫助他改善視力。這些實際的接觸,讓她體會到與基層同行的價值。

現時作為「斜槓族」,Royce坦言嚮往屬於自己的生活模式,「包括需要學習、體會、體驗,雖然會令我的收入減少。」她亦不諱言,家人曾一度反對,但她認為,幸運的是家中並非急需經濟支持,令她仍能追夢。如今,她經常親身到不同地方上門收集即棄電池,寓工作於娛樂,身體反而比以前在辦公室時健康。

Royce引述環保署回覆指,即棄電池將不再列為化學廢料。

 

團體或公司回收將毋須牌照

最近,環保署回覆查詢指,即棄電池將不再被列為化學廢料,未來團體或公司回收將毋須牌照。Royce認為這是一次進步,有望降低了回收門檻,但她同時提醒,電池毒性的問題仍未受當局重視。她強調,回收關乎環境與生態,而不應只是商業利益,「污染會影響到我們的食物鏈,影響到生態。這件事是要處理的,當然我也很明白政府財政緊絀,這是一場角力。」

推動回收的路上,Royce沒有一步登天,失敗是常態,反而是一邊試、一邊錯,再慢慢修正。她笑言,計劃是實踐社工精神——透過社區發展,把議題化為大家都能參與的行動,「當很多議題都無疾而終,這個計劃能夠成功推進,我已經覺得很興奮。」

談到未來,她說原本為自己設下3年期限,但隨着新進展,暫時希望在2026年前處理生物冶金的技術難關。她說,歐盟也在發展這項技術,香港同樣有條件走到國際層面。

計劃目前以公司形式經營,提供上門回收及推行會員制。即使虧損,Royce仍抱持樂觀態度,她說最終未能商業化,仍希望將經驗轉化成遊戲產品,「若計劃進行不下去,也可以作為文化產業去承傳,把這個理念承傳下去。」

Royce希望推出家用版「節能慳電寶」及優化手機應用程式,幫助用戶更好掌握回收數據。

 

冒險家性格 一度創業失敗當經驗累積

在走上即棄電池回收這條路之前,Royce其實早就有過「創業冒險」。她笑說,自己的人生不停在試驗,雖然多數以失敗收場,但每一次都是經驗的累積。

任職社工期間,她接觸不少農業,最初的創業點子是銷售農產品。她發現,有農夫每年都會有過剩的番茄,於是靈機一動,把多餘的番茄製成番茄醬,一來減少浪費,二來也能探索「基層經濟」的可能性。

Royce喜歡研究美食,圖為她親手製作的雪糕。 受訪者提供

 

她在共享廚房製作,成本雖比租用私人廚房便宜不少,但食材仍佔了成本一半,加上堅持使用有機天然材料,每瓶番茄醬定價逾百元。短短2天就通過內銷賣光產品,賺到1萬元,Royce很快意識到長期發展的困難,她無奈地說:「朋友可以內銷,但之後就難了,所以我覺得不值得持續做。」

後來,有朋友提出免費讓她使用元朗某商場內的舖位經營農產品零售。不過她沒想到,即使不用交租,管理費、電費等隱藏開支加起來仍要過千元,禍不單行的是開業初期就遭遇盜竊——去了一趟洗手間,回來時電腦被偷走了。

Royce笑言,最終營運了半年就無奈離場,但從中總結做生意的心得。現在,她空閒時仍會研究不同食譜,希望透過飲食改善健康。

記者:潘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