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2025-06-19 18:46:51

第四届香港创科展6.28起一连两日举行 互动专区共享创科乐趣

第四届香港创科展将于本月28日至29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今年报名的师生及作品为历年之冠,他们融合人工智能(AI)及多元科技,充满创意。大会今年更设立5大「互动专区」,包括将回收电器改造成为「家电车」,进行遥控赛车大比拼等,新奇又好玩。市民可在网上预约登记,免费参加展览,感受本港新一代的创意及对创科的热诚。

香港创科展由香港创新基金主办,今届获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作为支持政策局、信和集团及香港检测和认证局为策略伙伴,共接获300间学校逾3,000名师生报名,提交近600份作品,为历年之冠,最终有120支队伍入围。「小学组」、「初中组」及「高中组」各组别的金奖得奖队伍,更有机会远赴瑞士,参与「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扩阔国际视野。

增设「检测和认证专项奖」

 

第四届香港创科展将于本月28日至29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今年报名的师生及作品为历年之冠。

 

第四届香港创科展共接获300间学校逾3,000名师生报名,提交近600份作品。 刘骏轩摄

 

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社中学同学设计的「夜骑光盾」单车头盔,具备夜间照明、刹车警示及转向提示系统三大功能。

 

保良局第一张永庆中学学生设计为听障人士而设的「声声慢」,透过语音采集和分析系统,使用深度学习AI技术为用户提供语言矫正服务。

 

保良局冯晴纪念小学学生设计的「光明信箱」可自动将纸本文字转化为语音,还可以将英文内容翻译为中文,专为视障人士而设。

 

香港创科展今年增设由香港检测和认证局赞助的「检测和认证专项奖」,加强学生理解检测和认证在创科过程中的角色及重要性。香港检测和认证局表示,在评选过程中,来自检测认证行业的专业评委会通过深度提问和技术交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检测认证实际应用的理解,这个过程让参赛同学深刻认识到,任何创新产品都必须通过严格的专业验证和标准测试,才能推出市场并获得消费者信任。

香港创新基金主席暨信和集团副主席黄永光表示,香港创科展获得许多学校的响应及支持,参赛师生的付出和努力展现新一代对创科发展的热情和希望。他又指,今年参赛作品水平很高,结合人工智能及多元科技应用,涵盖了不同领域,从解决日常生活难题、扶助弱势社群,以至推动可持续发展。
  
黄永光续谓,创意的实践应用是科研发展的必经之路,他特别感谢创新科技及工业局致力壮大创新及科技人才库,以及香港检测和认证局为创科展加入了检测和认证元素,鼓励学生们结合创意、理论和实践,为他们未来的创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览更设有5大「互动专区」,包括「粟米渣渣–精制粗粮工作坊」透过食物科学的角度,让参加者将粟米渣升级为营养丰富的「精制粗粮」;「家家赛车手」将回收电器改造成为「家电车」,进行遥控赛车大比拼;「方程式小车工作坊」让参加者亲手设计、组装及驾驭自己的木制小车,展开刺激的赛道挑战;「飞天电池侠」以电池、磁石和电线打造迷你电动马达,启动旋转大冒险;而「银河细语」则透过光线的折射和交织,创造出飞越星河的体验。

参展作品融入生活 关注弱势社群需要

 

第四届香港创科展继续以「大想头 齐创新」为主题,各队伍的参展作品除结合人工智能及多元科技,融入日常生活应用,更关注弱势社群的需要,部分为听障及视障人士而设;有指导老师表示,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利用AI学习创科,展示了自身的创造力和潜能。
  
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社中学4名同学的参展作品是「夜骑光盾」,为单车骑行者而设,是一套安装在头盔上的智能灯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分别是夜间照明、刹车警示及转向提示系统,作品以Micro:bit作为主系统,连接LED灯带作为照明媒介,包括方向灯、头灯和刹车灯,并配有加速计来检测单车骑行者的动作,以及光敏电阻来检测环境的亮度,透过自动化控制灯光增强骑行者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警觉性,避免产生碰撞。
  
保良局第一张永庆中学3名中五学生的参展作品,是为听障人士而设的「声声慢」,是一个透过语音采集和分析的系统,使用深度学习AI技术,为用户提供个人化的语言矫正服务和学习渠道。用户只需在手机输入练习语句,模型便会播出国际音标,并做出「客制化」的建议;作品亦利用实时面部模拟技术,以AI模拟出用户的面部图像,做出正确的口型以作参考;最后用户可向手机输入语音,模型会打出分数并给予反馈。

 

学生灵活使用多款AI模型

  
同学蔡智林透露,设计出该作品「是因为爸爸有一边耳朵听不到,平时说话不清楚,令我留意到听障人士学标准发音时很困难」,他希望未来能推出市场,将这个模型推广给更多有需要的人使用。指导老师郑文健表示,整个作品构思了9个月,而模型则利用了Chat GPT4.0、Gemini及Deepseek等AI模型,「许多技术在去年仍做不到,这个作品恰恰展示了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造力及潜能」。

保良局冯晴纪念小学3名学生的参展作品是「光明信箱」,黄晴恩同学介绍,这是一个自动将纸本内容转化为语音的装置,专为视障人士而设,由一个透明信箱、手机及微型计算机组成,只需要把信件放入信箱,再按下按钮,微型计算机便会发送讯号至云端,手机收到讯号后,便启动自动拍照功能,拍摄下来的相片会利用OCR技术转化成文字,再将文字转化成语音,再按一次按钮,程式便会自动将信件上的英文内容翻译为中文。
  
黄晴恩认为,这款产品可帮助视障人士或英语不佳的长者,解决阅读纸本信件或单张时遇到的困难,希望可以促进社会共融;同组同学江晞瑜称,耗时将近半年才将这个作品完成,希望日后可推广至社区,让更多人使用。

记者 郭颖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