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2015-12-28 20:09:16

本港克隆氏症患者20年间大增6倍

受饮食习惯西化影响,大部分港人爱吃红肉和高脂肪食物,较少摄取高纤维食物,用药习惯亦多依赖抗生素。有内科及药物治疗系副教授指,专门侵袭20至40岁人士的克隆氏症,在本港发病率在20年间大升6倍,至每10万人有1.3点人患病,现时约有1000名病人。克隆氏症病征与肠胃炎相似,有3成病人确诊时,病情已恶化至肠道收窄或廔管,多需做切肠手术。

克隆氏症与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非传染性,但足以影响整个消化管道,上至口腔生痱滋,下至穿肠甚至肛门收窄。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科教授黄秀娟表示,患病成因不明,相信与免疫系统失衡,饮食习惯西化和用药物习惯有关,「多吃红肉和高脂肪食物、较少摄取高纤维食物,自小有病就食抗生素等,都会令消化系统细菌失衡,增加患克隆氏症的风险。」

患者病情无法「断尾」,只能靠药物控制病情,轻则使用类固醇和抗生素等,中度病人多使用免疫抑制剂,严重者则需用生物制剂,甚至做切肠手术。

黄秀娟指,克隆氏症的症征与肠胃炎相似,患者都会腹泻和腹痛,但两症亦有不同之处,「克隆氏症患者的大便会带血或黏液,肠胃炎问题持续多个月、体重会下降、并出现关节肿痛、作呕,夜晚会需要起牀如厕。」她提醒遇有怀疑的市民及早求医。

20至40岁人士属克隆氏症高危人士,患病年龄层更呈下降趋势。黄秀娟指,部分患者于童年已发病,她个人则曾治疗一名6个月大婴儿患者,亦见过有6至10岁的小童病人需使用生物制剂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