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疫情下市民增中医业了解 应加以发展“做大做强”

谈到中医,相信不少市民都会认为是着重养生之道、固本培元,又或者是在街边“饮下凉茶”及日常汤水,但其实不然,中医业发展博大精深,对不同病症均可提供适当的诊疗服务,并非只应该待疾病“杀到埋身”才求诊治疗。为了加深市民对中医业界的了解,笔者特意邀请了一名年轻执业女中医师李嘉欣,为读者阐述中医业界在新冠疫情下的主要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笔者:现时中医业界在本港发展上有何不足之处?

李嘉欣:前特首曾经表示,本港中医发展在器具应用等方面仍有不少掣肘,例如中医师不能使用听诊器等,亦不能为病人进行抽血及打针等,要解决这些问题,特区政府改组后的医务卫生局应在制度上“拆墙松绑”,最重要是要增强社会对中医业界的认知。

中医薪酬待遇远低于注册护士等

近日听到一位老前辈提及“中医服务平、靓、正”,实在令我哭笑不得,因他所指的是香港注册中医师薪酬水平,仍然远低于注册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医疗同行,但修读大学的中医科目年期却与西医看齐,即需时六年之久,毕业后亦须先通过执业试方可合法行医,但中医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却只有私营诊所及位于十八区的三方营运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即由医管局、非政府机构和本地大学以三方伙伴协作的模式营运),实质却是由非政府机构以自负盈亏方式负责诊所的日常运作,这模式让不少人以为中医是在公营医疗体系之中,其实不然。

再者,十八区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并不能提供足够就业机会予全港中医毕业生,即使他们能成功加入教研中心工作,但一般于三年后便需自行在私营市场另觅工作机会,因此长远工作发展上并不稳定。

笔者:在历时接近三年的新冠疫情期间,中医业界又发挥着什么作用呢?

李嘉欣: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深入民心,在第五波抗疫战中,事实上中医药业界已全方位广泛深度参与,在疫情的预防、治疗以至复康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及作用。

此外,我们可以发现在疫情期间,市民对于中医药防疫抗疫工作的接受程度大幅增加,加上特区政府广泛分发由国家捐赠的抗疫中成药,包括“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及“藿香正气片/胶囊”等,令市民对中医药的信心显著提升。

加上,在复康方面中医药有莫大优势,能减少长新冠后遗症,例如睡眠问题、咳嗽及降低复阳率。医管局早于二○二○年四月推出“中医门诊特别诊疗服务”,在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为出院病人或完成隔离人士提供中医药复康服务,十次诊疗费用全免,有关服务广受市民欢迎,至今已有约三千名康复病人参与。

笔者:在中医业界未来的发展上,特区政府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港府应加快中医药普及

李嘉欣:当市民求诊中医时,诊金及治疗费用一般较西医相宜,而中医亦擅长治疗感冒、咳嗽、新冠肺炎复康或调理身体等,因此受到不少市民欢迎,市面上亦可见到有些中医诊所大排长龙。因此,中医业在本港确实有很大空间加以发展,并有良好条件进行“中西医协作”,当市民患病时需要即时纾缓,就可先寻找西医治疗,及后需要调理并“治根”时,则可求诊中医以获得最好效果。

香港一直背靠祖国,并获得祖国多方面支持和指导。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为香港带来庞大发展机遇,而中医药发展是当中重要的部分。其中,内地政府在二○二○年发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二○二○至二○二五年)》,充分展示了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

我认为,特区政府应该加快中医药普及化,包括在普通科和专科门诊引入中医诊症供市民选择,医学院亦可考虑加入基础中医作为必修课。此外,政府亦应参考内地的做法以完善中医药的法例及体系、设立中医药管理局等,以及加强公立医院的中西医协作及病人转介工作。

最重要的是,政府应该与中医药界持份者紧密合作,继续扩大中医药在香港的普及与应用,从而推动香港中医药的长远发展。我深信,只有彻底了解中医业界的本质及特性,中医药界的发展才能展开新的篇章,并有更蓬勃的发展,真正“做大做强”。

李镇强 自由党副主席、立法会议员

李嘉欣 年轻执业中医师

点击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闻及生活资讯
加拿大星岛WhatsApp报料热线:(437)428-9394

下载“星岛新闻(加拿大版)”App,随时看到最新最快新闻:
iPhone:https://apple.co/2IBi812
Android:https://bit.ly/2Pe8anu

订阅加拿大星岛网电邮快讯,每天可收到最快新闻资讯电邮: https://www.singtao.ca/subscribe/singtao.php

>>>订阅CCUE YouTube 频道,查看更多吃喝玩乐、生活资讯影片。
share to wechat

都市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