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芒角還是望角?——旺角的前世今生

芒角一名首次出現在文獻記載,是在嘉慶二十四年(一八一九)的《新安縣志》,當時記載為「芒角村」,是官富司管屬的村莊之一。 芒角一名首次出現在文獻記載,是在嘉慶二十四年(一八一九)的《新安縣志》,當時記載為「芒角村」,是官富司管屬的村莊之一。

旺角位處九龍鬧市中心,飲食、購物、娛樂各業匯聚,可謂地如其名。曾被稱為「芒角」、「望角」的旺角,它昔日的面貌是怎樣的呢?

考古發現顯示,早於漢代,旺角已有人居住。二○○四年,旺角豉油街及通菜街交界的渠務工程地盤內,挖掘出四個保存完整的晉代陶罐。後來該地盤內又發現近二百件漢、晉、唐代文物殘片。惟直至清代中葉,旺角一直未見於文獻記載。或許是由於可耕平地不多,也未有大型聚落出現。

旺角古稱「芒角」。嘉慶二十四年(一八一九)《新安縣志》所載的「芒角村」,是旺角第一次出現在文獻記載。芒角村約建於十七世紀末,為官富司管屬村莊,清初遷海復界後,村民自廣東惠州遷來。一說「芒角」得名於芒角村西南方的海角「芒角咀」,該海角盛產「芒」,形如尖角,伸入海中,故名。「芒」是一種野草,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芒,《爾雅》作莣。今俗謂之笆芒,可以為籬笆故也。」故芒角意即「芒草生長的海角」。

芒角.望角.旺角

一八六六年意大利獲郎他尼繪製的《新安縣全圖》,亦標有「芒角」及譯名Mong Kok。一八八八年的《香港與英佔九龍地圖》中,同時可見Mongkok(芒角)和Mongkok Tsui(芒角咀)的地名。一九○三年的《香港東部水域圖》記載,芒角村原址位於今日彌敦道與洗衣街之間的一段旺角道,背靠小山崗。

二○一八年東華三院重修大石鼓水月宮,意外發現一批文物,其中製於一八八五年的銅扇刻有「芒角村同安社眾信女等仝敬送」字樣,而製於同年的神案則寫有捐贈店號「旺角同昌」字樣,可見「芒角」和「旺角」之名或在一段很長的歲月裏是相通的。

「望角」作為旺角的別稱,約出現於英國佔領香港島後。當時芒角村成為港島的蔬菜供應地,村民往往在芒角咀登上蜑民漁船,將蔬菜、家禽、花朵等物產,渡海運往港島售賣。蜑家話中,「芒」、「望」同音,故蜑民將芒角咀稱作「望角咀」,英國人亦依此將芒角稱為Mong Kok。一九二八年建成的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其名或即源自「望角」之名。

與今日人頭湧湧的鬧市不同,根據檔案處文件《旺角之得名與旺角區的形成》記載,至十九世紀後期,芒角村仍然是一個小村落,一八九七年芒角的人口只有二百一十八人。到了二十世紀初,港府開始發展旺角,連串填海工程亦擴大了旺角的面積。一九一八年,旺角人口已大幅增加至五千人。隨着城市發展,至一九三○年代,官方中文名逐漸轉為「旺角」,取其興旺之意;但在英文中,卻仍然沿用「Mong Kok」一名,不經意地保留了這段旺角的地名故事。

鬧市中的芒角遺痕

雖然芒角村早已消失,但今日旺角鬧市中的通菜街、西洋菜街和花園街三個地名,卻保留了舊日芒角村的生活印記。通菜街和西洋菜街兩條街,原來是芒角村的菜田,二十世紀初,港府發展旺角市區時被填平。花園街則因該地原是芒角村的花田,村民慣稱花田為「花園」,故名。從昔日的田園風貌,到今日的煩囂鬧市,旺角已名副其實,成為香港最興旺的角落,這也許是當年與芒草作伴的芒角村村民意料不及的吧!

《芒角遺痕》

芒角花田野草深  漁舟望遠海濱臨

煩囂鬧市今興旺  街道名存古意尋

蔡兆浚

香港地方志中心《香港志.附錄部類》責任編輯

點擊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聞及生活資訊
加拿大星島WhatsApp報料熱線:(437)428-9394

下載「星島新聞(加拿大版)」App,隨時看到最新最快新聞:
iPhone:https://apple.co/2IBi812
Android:https://bit.ly/2Pe8anu

訂閱加拿大星島網電郵快訊,每天可收到最快新聞資訊電郵: https://www.singtao.ca/subscribe/singtao.php

>>>訂閱CCUE YouTube 頻道,查看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影片。
share to wechat

都市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