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固蘭湖街橋環路建樓 溫市高密度開發起爭議

■圖為該提議的概念圖。溫哥華市府 ■圖為該提議的概念圖。溫哥華市府

溫哥華提議在固蘭湖街橋(Granville Street Bridge)進行大規模的住房新開發項目,興建6幢住宅樓宇,包括柏文、出租和社會住房,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呎。計劃引起了居民和城市規劃者的不同意見,反對者關注項目的密度,而支持者稱需要更多的出租和社會房屋。

據《溫哥華太陽報》(Vancouver Sun)報道,該市的規劃和城市設計總經理建議市議會把一份有關太平洋大道(Pacific Blvd.)沿線,西摩街(Seymour St.)與豪街(Howe St.)之間土地的改變土地用途申請,進行公聽會。

該土地目前由西面的舊黑色車頂的士(Black Top Cabs)辦公室和東面的大陸一房單位酒店(Continental SRO Hotel)佔用。根據一份城市報告,需要更改土地用途,以允許建造兩幢40層高的市場柏文、兩幢27層的大樓和兩幢12層的混合柏文、出租和社會住房樓宇。

這些建築物將包括一個託兒中心以及零售和商業空間,將建於現時連接該橋樑到太平洋街(Pacific St.)的交通環路。

專家指中密度建築更宜居

報告稱,反對者關注的是密度、建築高度(包括是否會令視野消失)、噪音、該地區是否有過多社會住房、交通流量增加、缺乏學校和託兒所,並且要取消環路。

支持者表示,需要更多的出租和社會住房,密度適當,而且開發適合該地區,但希望看到更多的公園、便利設施、零售、步行和單車道。

卑詩大學(UBC)的社區與區域規劃學院副教授胡珀(Michael Hooper)表示,建造樓宇實現了密度,但還有其他方法可以使社區更加密集,從而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溫哥華的密度方法一直是建造樓宇,如果人們不喜歡樓宇,他們就不喜歡密度。這是一種看待密度的簡單方式,尤其是溫哥華的簡單性。他補充道,溫哥華可能正在探索或試驗的是城市規劃,其中包括分布在更大區域內的更多小型樓宇,以實現相同的密度。

根據skyscrapercentre.com的數據,溫哥華擁有比任何其他北美城市都多的高層住宅建築,有650多幢10層以上的建築物和50幢32層以上的建築物。

胡珀指出,把高樓集中在城市的市中心或一個地區,但在其他地方允許較低的密度,並不一定會轉化為較高的整體密度。例如,洛杉磯的整體密度高於紐約市,因為洛杉磯在整個城市都有大片中等密度的建築。

他以UBC校區的威斯布魯克村(Westbrook Village)為例,在較廣寬的地區建4到6層的中密度建築、比僅僅沿著主幹道的建築可以創造更宜居的社區。

胡珀認為,溫哥華在中等密度方面做得不好。在溫哥華,如果城市不能提供社區中心和學校等「良好密度」所需的便利設施,那麼單純地關注住房單位會帶來挑戰。

UBC景觀建築系教授康登(Patrick Condon)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溫哥華忽視了奧運村住房形式的成功,這種住房形式從中層庭院建築類型中獲得高密度。隨著百老匯走廊沿線密度的增加,城市應堅持至少50%的可負擔非市場住房單位,與家庭收入中位數的30%或以下掛鉤,而這同樣適用於擬建的固蘭湖橋開發項目。

 

點擊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聞及生活資訊
加拿大星島WhatsApp報料熱線:(437)428-9394

下載「星島新聞(加拿大版)」App,隨時看到最新最快新聞:
iPhone:https://apple.co/2IBi812
Android:https://bit.ly/2Pe8anu

訂閱加拿大星島網電郵快訊,每天可收到最快新聞資訊電郵: https://www.singtao.ca/subscribe/singtao.php

>>>訂閱CCUE YouTube 頻道,查看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影片。
share to wechat

都市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