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帶頭抗疫獲肯定

新冠疫情期間,加拿大華人社區表現受到多方肯定,不少專家、學者認為華人的「反應快、行動早」,為社區抗疫工作帶來積極影響。
一份最新研究顯示,華裔對新冠肺炎做出積極迅速反應,很早就落實預防措施。該份研究首席研究員、懷雅遜大學(Ryerson University )Daphne Cockwell護理學院副教授Charlotte Lee指出,在他們研究多倫多等地華人社區在疫情爆發期間的應對情況發現,很多加國華人在本地爆發疫情前就已經對新冠病毒有所警覺,意識到病毒的風險,採取保護措施的同時,也積極推動政府、衛生部門採取行動。
在多倫多,許多華人家長在中國農曆新年期間就發起請願,要求學校局讓所有從中國回來的學生做好兩周隔離再返校;在聯邦政府及衛生官於疫情初期表示戴口罩對減少病毒傳播作用不大時,他們已呼籲當局改變立場,不要鼓勵民眾不戴口罩。
除此之外,許多華裔社區的中國新年慶祝活動今年都取消,華裔商家也早早落實防疫措施。如華埠的中餐館業主最早在1月就開始要求員工進行體溫測量。而從境外、尤其是中國回來的華裔居民,也都自覺進行自我隔離。
防疫做法領先衛生官員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可以看出華人對疫情所表現出來的關注和謹慎。」她說:「雖然我們並沒有橫向比較主流社會、其他族裔社區在同樣問題上的應對情況,但可以毫無疑問的說,我們現在採取的一些防疫做法,華人社區很早就已經開始,甚至領先政府和衛生官員。」
近日,華人聚集的卑詩省列治文市市長馬保定(Malcolm Brodie)也表示,疫情初期民眾及時採取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有效幫助列治文成為全省感染新冠病例較低的城市之一(詳另文)。
卑詩省傳染病專家菲利普斯(Peter Phillips)也曾表揚華裔社區在疫情當中「顯示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不僅是列治文市,世界各地擁有大量華人社區的其他地區也取得了類似成功。
積極的行動、謹慎的態度,也讓不少華人商業業主表示,對經濟重開後重建消費者信心更加樂觀。
位於本拿比麗晶廣場Foodcourt的「巴蜀」東主孫先生表示,自恢復營業後,商場落實了多項安全措施,包括加強清潔、要求每個商鋪設立衛生擋板,保持肢體距離等。除此之外,不少商鋪還多落實額外措施,包括要求戴口罩、量體溫等,他認為這也是商場至今沒有爆發感染問題的重要原因。
客人傾向到華人商店購物
他表示,現在很多客人都還非常謹慎,堂食的人明顯比之前少,也鮮有看到多人聚集的情況,來的客人基本以外賣為主,且幾乎每個人都會戴口罩。他說:「我們在服務客人期間也都戴著口罩,還準備了消毒洗手液、手套,因為我們知道,這不僅僅是保障客人的安全,也是為了自己的健康。」他表示,很多客人反映,現在更傾向於到華人商店購物,或是餐廳用餐,因為這些地方的措施通常更加嚴格,都增加了他們的消費信心和安全感。
本拿比熟食店「周黑鴨」員工Cherry表示,除了衛生部門規定的清潔等措施,他們自身也做了不少調整,如打開前後門增加店內的空氣流通,以及將食物提前分裝好,增加拿取時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加快服務客人的速度,減少他們在店內逗留的時間。
她說:「現在是敏感時期,安全性是顧客最重要的一個考量,要讓他們看到所需措施就位,才能建立他們的信任。」她表示,雖然疫情還在,但已經看到不少客人回來消費。


【看星島*知天下】請立即下載「星島新聞(加拿大版)」App:
iPhone:https://apple.co/2IBi812
Android:https://bit.ly/2Pe8anu